北京锦绣发商贸有限公司

解梦蛀虫 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4-11-24 06:11:01

寺为什么叫寺,庙为什么叫庙,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要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之美,寺庙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活化石”。

无论是恢弘壮丽承载着盛唐气象的五台南禅寺,还是至雅至纯集合了大宋气韵的福州华林寺,都是建筑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当然,很多人去寺庙并不是为了寻求建筑之美,而是怀着求神拜佛的目的。

虽然明知意义不大,但能求“心安”便已足够。

在民间俗语里,寺庙早已成为一个固定名词,反正都是祈求庇佑之所。但认真考据就会发现,寺和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就如同仔细想想会意识到求神和拜佛也不是一回事。

福州华林寺

古代文人对此是有清晰区分的,根本不会混用。

比如杜甫的《武侯庙》会明确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则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那么,泾渭分明的寺和庙,各自代表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杜甫

寺非佛而属官

要论古代最成功的文化输入,那肯定非佛教莫属了。它进入中国后,飞速完成了宗教普及,很快就变得家喻户晓。

这个宗教不仅赢得了升斗小民的顶礼膜拜,也成为不少文人逸士的第二信仰。

当然,佛教传入中国后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本土化,早就变得面目全非,禅宗和印度佛教根本就是同源而异形。近两千年过去后,不少词语都已经和佛教紧密绑定,比如寺庙。

但实际上,无论是寺还是庙,它们的出现都远早于佛教。

寺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比佛教在印度的诞生还要早几百年。《说文》中对它有明确的解释:“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治也,官舍也。”

佛教

早期的寺其实就是官府和朝廷的引申,指的是官署办公的地方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很多政府部门的名称中都带有寺这个字,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光禄寺等等。

寺这个字和佛教产生渊源要追溯到它传入中国的那段时间。相传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梦到12金人,觉得甚为神异,认为是大吉之兆。太史为他解梦后,汉明帝才知道自己梦到的是佛。

随后,他就命人将佛法请到中原,开启了佛学东进之路。

有了官方背书后,佛教在中原大地的传播就进入了快车道。

汉明帝

佛教刚入长安的时候,所有的信徒都被安置在鸿胪寺。因为后者在当时是负责对外交流的,只有这里才有熟悉梵语的翻译人才,可以和来自印度的僧侣们顺利沟通。

不过鸿胪寺毕竟是朝廷办公的地方,不可能长期收留僧人,还是得专门建一个供他们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公元68年,这个场所正式完工,因为和鸿胪寺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新居就被赐名白马寺。

它是佛教入中原后的第一个落脚地,因此后续的禅院命名就都取一个寺字,慢慢的寺这个字就逐渐和佛教联系在一起。

白马寺

民间之所以会对寺的来源产生误解是因为大家之前没接触过。

大理寺、鸿胪寺和光禄寺这些机构都设置在中央,基层根本不设点。对于长安以外的民众,这些机构完全没有耳闻。

近代知识开始普及后,政府部门的名称又完全换了模板,官方机构从此与“寺”无缘。

因此在佛教普及后,白马寺、法门寺和少林寺这些地名逐渐被大众所熟悉,普通百姓自然会认为寺的起源就是佛教。

少林寺

庙祭神而崇祖

虽然大部分人习惯性把寺庙放在一起说,但只要仔细想一想自己去过的寺庙,就可以发现:无论在哪个地方,寺都是僧侣修行和供奉之地,而庙和佛教则完全没有关系。

庙这个词出现的比寺还早,它最早是作为祖宗祭祀之所出现的 。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崇拜,但是有祖先崇拜。当时的人认为祖先去世后不会消失,而是会成为鬼神,需要一个专门祭祀和供奉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民间叫做祠堂,在权贵阶层那里就是庙。比如大部分人熟悉的都是皇帝的庙号,比如唐太宗、汉武帝等等。

这个庙指的就是太庙,庙号是后世子孙祭奠时对他们的称谓。

唐太宗

《尔雅》对“庙”有清晰的记载:“庙,貌也,先祖形貌在也。” 古代是礼法社会,庙的规制是和人的阶级等级严格绑定的。天子是七庙,卿就只有五庙,不能逾制。

不过到了汉朝以后,庙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扩展,它开始从权贵阶层流入民间,当时的人把民间祭祀的一些神社也称之为庙,用来追谥、敕封一些重要人物,比如孔子庙、关帝庙和武侯庙等。

随着庙宇的增多,它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天子的追谥、敕封,很多民间传说里的神仙也有了自己的庙宇,比如龙王庙、土地庙、财神庙等等。

关帝庙

不过古代人民认可的神仙,大部分都是曾经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圣贤英雄,用庙宇纪念他们和其供奉祖宗的初衷并不冲突。

不少人把庙和宗教建筑混为一谈,这是完全错误的。

古代对宗教建筑的命名有着严格的模板,佛教建筑命名多以“寺、院、庵、堂”为主,而道教建筑则是以“宫、观”为主。

其实寺和庙还有一个隐形的区别,那就是它们的规模。寺院的规模一般都是比较庞大的,不仅有大雄宝殿,还有各种偏殿和厢房。

一些著名寺院还有佛塔这样的大型建筑。而且为了让僧人住得舒服,一些寺院还会配备小花园、练武场等生活设施。

而庙宇就不一样了,大部分民间的庙宇都只占据很小的一片空间,顶多有个庙主居住的小偏殿。

只有皇家修建的大型庙宇才会有堪比佛寺的规模,但它们的数量很少很少。

因为不是宗教建筑,所以庙宇一般没有专人去打理,因此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破庙或者是荒庙,但很少见到荒寺。

寺院

灭寺兴庙运动

寺庙虽然经常被放在一起说,但实际上差别很大。

皇家对庙宇的态度比较随意,大部分统治者是放任自流,偶尔会扶持一下。

但是对佛寺态度却两极分化,颇为暧昧。崇佛者大力推行,派人不远万里求取真经;抑佛者对其厌恶无比,甚至会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打压。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也就是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柴荣灭佛。

太武帝

在这四次灭佛运动中,大量古寺被毁,无数佛教典籍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当然,这些行为也在客观上加速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导致它在宋朝之后越来越自成一派。

很多人觉得佛教无害,因此说皇帝灭佛一定是信仰之争,其实并非如此。

他们更多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根源上则是经济利益,还是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

北魏和北周灭佛,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行汉化。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当时被认为是胡教。在“汉化”成为政治正确后,佛教这样的“外来货”自然被皇帝抛弃,直到汉化彻底完成。

佛教

后面两次灭佛,基本上都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因为连年征战,中晚唐和后周的国库都比较空虚,而当时僧人在明里暗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对帝王而言,这样的肥羊一定不能错过。

而且历朝历代都不乏推崇宗教的皇帝,因此给了它们大多不该有的优待,比如可以不纳税,不交粮,不事生产。说白了就是寄生于民间的蛀虫。

道教相对好很多,因为它讲究清静无为,门徒很少。佛教就不一样了,他们大开方便之门,吸纳无数人成为僧侣。

因为僧人不需要纳税,所以很多人就把自己的土地和商铺都投献到寺庙名下,这就导致民间大量的土地都被僧人掌握,给国家赋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正因为佛教徒肆无忌惮,不知收敛,所以唐武宗和周世宗才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此举不仅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还收回了很多土地,让国家财政迅速好转。

唐武宗

寺庙背后的文化之争

看了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一点,所谓的寺庙之分其实就是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之间的区别。

在没有科学思想指引的情况下,古人对很多事情都无法给出合理解释,逐渐衍生出了各种崇拜。

最早是自然崇拜,以日月、天地为主;到了原始社会后半段,开始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

进入到奴隶社会后,这种崇拜产生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的人、神严格区分的宗教模式。另一种就是我国古代那种强调人、神血缘关系的祖先模式。

基督教

其实不少种族、部落也诞生过祖先崇拜,但是战斗力不够强,很快就被宗教打败了。而我国的祖先崇拜在两汉时期成功和儒家文化完成了合流,因而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

百家争鸣让中国的哲学迈上了更高的台阶,因此华夏的主流思想一直对鬼神保持“存而不论”的态度。这也让我国的祖先崇拜完全屏蔽了来自宗教的影响,更多带着伦理和道义的味道。

所以即便部分古人信仰过宗教,也有迷信的一面,但对于神仙佛陀,我们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足够的尊严。

华夏儿女从来都不是神的奴仆,在拜神求佛这件事上,我们一直坚持着朴素的实用论。如果一个神仙总是不灵验,时间长了就会消失在中华大地上。

拜神求佛

结语

科学发展到现在,寺庙对人民群众来说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它的作用越来越趋向于旅游观赏和心灵疗愈。

把两者混为一谈在当下已经是常态,不过在了解历史、认知华夏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体味古人的坚持和风骨。

从来没有一个文明能像我们这样摆脱宗教的束缚,闯出自己的天地。这不是西方媒体口中“中国人没有信仰”的悲哀,而是华夏五千年来,炎黄子孙自立自强的傲骨雄心。

当灾难来临时,希伯来人寄希望于神灵垂青、救世主降世,而这份心意催生了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华夏儿女则选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靠自己的双手战胜磨难,永远不放弃追逐光明的希望。《周易》里早就说的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参考资料

《说文解字》——许慎

《汉书·元帝纪》

读书记一一《梦的解析》梦内容的决定因素有哪些(28)

现在我要解释梦内容的其它决定因素。专著中夹着一些干枯的植物标本,就像一本植物标本集。这使我想起在预科时,有一次,校长让我们高年级学生检查和清理学校的植物标本集,因为已经发现了一些小虫一一书蛀虫。

校长只分给我几页的任务,似乎不大相信我的能力。我记得那几页中有几种十字花科植物。我一直对植物学不太感兴趣,在植物学的初试中,我就没分辨出十字花科植物,若不是因为我掌握了理论知识,肯定不能通过考试。

由十字花科植物,我又想到了菊科食物。洋蓟就是一种菊科植物,这算得上是我最喜爱的花。我的妻子比我体贴,常常从市场上给我带回我最喜爱的这种花。

我看见我写的这本专著摆在我面前。这里又存在一种联想。昨天我收到一封朋友从柏林寄来的信。他说:"我对你这本梦学著作太看重了!我竟然看见它已写完摆在我的面前,而且我正一页一页地翻看。"我真羡慕他的想象力!如果我也能看到这本书已完成并且摆在我的面前,该有多好!

折叠的彩色插图。还是一名医科学生时,我疯狂地阅读各类专著。尽管那时候没有什么钱,我还是订阅了很多医学期刊,里面的彩色插图深深吸引了我。我为自己的学习精神而自豪。

准备发表论文时,我需要自己画插图。我记得其中有一幅插图画得非常难看,遭到一位同事的嘲笑。不知为何,我突然想起童年的一段经历。我父亲为了逗乐我和妹妹,把一本附有彩色插图的书(关于波斯旅行)给我们撕着玩一一这种教育方法不值得称赞。当时我五岁,妹妹不到三岁。

我们高兴地把书撕成碎片的情景(像剥洋萄一样,一片一片地)几乎是我对那段时期唯一清晰的记忆了。上学以后,我有了收藏书籍的爱好(类似于我阅读专著的癖好,梦念中暗示了这个爱好,与樱草花和洋萄有关),我变成了书蛀虫(与植物标本集有关)。

自那时起,每当回忆从前,我就常常将生活中的激情追溯到这段童年经历,或者准确地说,我意识到后来的爱书癖就隐藏或屏蔽在这一幕童年场景中。

当然,我早已认识到,激情往往带来不幸。17岁时,我已经欠了书店一大笔钱而无力偿还。尽管我是为了买书而欠债,但父亲还是无法原谅我。提到年轻时的这段经历,我就又想起做梦前那晚与柯尼希施泰因的谈话。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曾经的指责:我过分沉溺于各种爱好中。

由于与我们讨论的主题不相关,我对此梦的解释便不再继续,我将只指出此梦的产生路径。

在释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柯尼希施泰因医生的谈话,而且想到了不止一个话题。当我一想到聊天的话题时,此梦的意义立即变得清晰起来。

由梦出发的所有思想链就是:我的爱好、我妻子的爱好、古柯碱、向同事求医的尴尬、我对研究专著的偏爱、我对植物学等学科的忽视一一所有这些全都入了梦,都变成我和柯尼希施泰因之间谈话的一两个旁枝。这个梦就像我分析的第一个梦(艾尔玛打针的梦)一样,具有自我辩护的性质,为我自己的权利辩护,甚至延续了那个梦的主题,并且参照两个梦之间出现的新题材加以讨论。

甚至此梦明显无关紧要的表达方式也立即获得了意义。现在看,此梦的意思是:"我的确写了那篇有价值、成功的关于古柯碱的论文。"正如以前我为自己辩护的那样:"我毕竟是一个勤勉的学生。"在这两个梦例中,我都发现了隐含意义:"我允许自己做这件事。"

但我无需继续解释了,因为我记录此梦的目的只是要了解梦内容与引起梦的前一天经历的关系。如果只知道显梦,我就只能理解它与白天某个印象的关联。

但完成解释后,同一天的另一个经历作为梦的第二个来源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与梦产生联系的第一个印象其实无关紧要,是居于次要地位的情况:我在橱窗中看到一本书,它的书名吸引我驻足,但我对它的内容不感兴趣。而第二个印象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我和我的眼科医生朋友展开了一场真挚的谈话,时间长达一小时,我谈到了让我们俩都不舒服的话题,并且勾起我内心很多不安的回忆;此外,因为有熟人加入,我们的谈话被打断了。

那么,白天的那两个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那一晚做的梦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在显梦中,我只发现对应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印象,所以我能够重申,梦偏爱从无关紧要的经历中获取材料。但在释梦过程中,一切线索又集中到一个无疑会激发情感的重要事件。如果我根据通过分析揭露的隐梦(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来判断梦的意义,那么我会出乎意料地发现一个全新的重要事实。

我会明白,"梦只处理白天无关紧要的琐事"这个令人困惑的理论毫无依据。我还不得不反对这个主张:清醒时的精神活动不会在梦中延续,所以梦把精神能量浪费在琐碎材料上。实际上,事实完全相反:白天吸引我们注意的事情同样会主宰我们的梦念,我们只会围绕白天思考的事情构建梦境。

如果说梦是由白天令我兴奋的印象引起的,为什么我实际梦见的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呢?也许最直接的解释是:这又是梦的伪装现象。

在上一章中我把这种伪装追溯至发挥审查作用的精神力量。我对樱草属植物专著的回忆暗指我和我朋友的谈话,就像在那个放弃晚宴的梦中,"熏鲤鱼"暗指做梦者的女友。

现在要考虑的唯一问题是:是什么中间环节将专著的印象与谈话联系起来?因为一看这两者之间毫无关系。

在放弃晚宴的梦中,联系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作为病人女友最喜爱的食物,熏蛙鱼很容易由女友的人格在做梦者的心灵中被唤起。而在此梦中,两个印象完全独立,作一看似乎毫无共同之处,除了它们发生在同一天。

早晨,那本专著吸引了我的注意;晚上,我参加了谈话。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的答案如下:起初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后来两个印象的观念内容形成了联系。我在分析时注意到一些中间环节,并且着重强调了它们。如果没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那本关于樱草属植物的专著就会让我想起我妻子最喜爱的花,或者 L 夫人没有收到花。我从未想过,那些难以察觉的思想竟然足以引发一个梦。

正如《哈姆雷特》中所说:

主啊,无需让鬼魂从坟墓里出来,告诉我们真相!

但是,在分析中我想到了打断我们谈话的那个人叫加特纳( Gardener ,意思是"园丁"),我记得她的妻子貌美如花( blooming )。现在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女病人,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一佛罗拉(罗马神话中的花神),她也是我们谈话的话题之一。

一定是这些与植物相关的中间环节,建立起那天两个事件的联系,即无关紧要的印象与激发梦的印象之间的联系。

也建立起其他方面的联系,比如围绕古柯碱的一组联系,即柯尼希施泰因这个人物与我写的植物学专著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促进了两组观念之间的融合,使得第一个经历的一部分变成对另一个经历的影我知道有人可能会说这个解释武断或任意。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加特纳教授和他美丽的妻子没有出现呢?假如我们谈到的那个女病人不叫佛罗拉,而叫安娜呢?如果是那样,答案也很简单。假如这些思想链没有出现,一定会有其他思想链被挑选出来。

建立这样的联系非常容易,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玩的恢谐话和双关语一样。智慧没有边界。再进一步说:如果在同一天的两个印象之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关联,那么梦就会不一样了,同一天中的另一个无关紧要的印象一一这样的印象成群地涌现并很快被遗忘,会取代专著的位置,会与谈话的内容形成关联并在梦中表现出来。

因为执行这个功能的是专著这个印象,而非其他,所以它也许最适合达成这一目的。我们不需要像莱辛笔下的狡猾的小汉斯那样,对"只有富裕的人拥有最多的金钱"感到惊讶。

按照我们的阐述,无关紧要的体验通过一种心理过程替代了重要的精神体验,这种说法不可能不引起怀疑。我在后一章将详述这个看似不合理的运作过程的特性,使其更容易理解。

我们现在讨论的只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根据分析过程中的反复观察,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在中间环节似乎发生了一种强调精神价值的"移置"作用,通过这种作用,原来强度较弱的观念从原来较强的观念中获得能量,达到一定的强度后,使自身进入意识之中。

如果考虑到这种移置作用所指的只是情感分量或者运动活动的转移,我们并不会惊讶。比如:孤独的老处女把感情转移到动物的身上;单身汉热衷于收藏;士兵用鲜血保卫一块彩色的布一一旗帜;情侣因为紧握对方的手的时间更长一点而感到开心;《奥赛罗》中,一块丢失的手帕引发狂怒等等,这些都是精神移置的例子。

然而,如果采用相同的方式,遵照相同的基本原则,决定哪些内容进入意识、哪些内容无法进入意识,也就是说,决定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我们就会感觉这是一种病态,如果这种病态发生在清醒生活中,我们会认为是思想发生了问题。

以上摘自(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一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作,被誉为本世纪第一精神分析名著。这是一本探讨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梦的无知、迷惑和恐惧、忧愁的旧有观念,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的奥秘。

细细品读这本书,你可以从中找到有关梦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依据。《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相关问答

家装修,所挂的图片两边有2个插座,如何遮挡为好

5周公解梦家装修好两边有神像护家吉神6全装修商品房,室内净高两边相差2cm...防蛀虫,并且耐污染、好清洗,有隔音、隔热的良好性能,特别是新工艺中加入阻燃材...

展开全部内容